複式齒輪和單式齒輪不同的地方在於,單式齒輪每一軸均只有一齒輪,而複式齒輪中則是至少有一轉軸連結多個齒輪,其優點有:在複式機構下,可得到相當大的減速比,且僅需成對相應,故在同一齒列中,可以變化齒型,以達到不同的需求。此外,也可以減小體積,節省相當的空間
現在我們要設計一組複式齒輪,轉速比為125
(1) 首先我們必須從最簡單的結構開始考慮,因為每組的轉速比需要盡量維持在
10以內,將125開平方
>> vr=125;
>> sqrt(vr)
ans =
11.1803
其值為11.1803,比10還要大,所以僅用兩個組合還稍微不夠
若是將125開立方
>> vr^(1/3)
ans =
5
其值比10小很多,故使用三個齒輪的組合
(2) 因為5恰巧為整數,所以可以直接任選小齒輪的齒數來做組合
當選用14為最小齒輪齒數(此為壓力角25度時,可以防止內切的最小齒數),
所對應的大齒輪分別為70、70、70(皆為整數)
其齒數序為14:84,14:84,14:70,即為所求。
(3) 若設徑節為8,壓力角為25
利用draw_gear.m來繪製齒輪組的外型,結果如下
>> [coords]=draw_gear(8,14,25,0,360,0,0);
>> [coords]=draw_gear(8,70,25,180/70,360,10.5/2,0);
>> [coords]=draw_gear(8,14,25,0,360,10.5/2,0);
>> [coords]=draw_gear(8,70,25,180/70,360,10.5,0);
>> [coords]=draw_gear(8,14,25,0,360,10.5,0);
>> [coords]=draw_gear(8,70,25,180/70,360,10.5*3/2,0);

註:大齒輪重疊部分是有前後關係,但是我無法把其遮蓋部分以虛線表示,故在此註明
2. 請指出本學期中你自己最感得意的一次作業(請說明其原因,且該作業必須在自己的部落格內)。
本學期中一共有13個作業,其中我有4個得到了滿分,還頗高興的,因為一開始對matlab真的很不在行,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尤其是第五週作業
,光是那個手就花了我大概大半功夫去畫出形狀來,所以能得到肯定真的很開心
而其中收穫最大的應該是第九週作業了吧,我還記得當初好像是網路上講義有問題,所以我大概花了一點時間去了解程式的意義,並修正它,然後為了比較各種情況,比如說是分支型還是閉合型以及驅動桿的不同等,對於其運動狀態尤其是極限角的影響,想要更加去了解,所以我特別截了很多的圖,並且製作影像,希望藉由圖及動畫的輔助,讓大家能夠搭配著看,更能了解文字敘述的內容
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去編排整個佈局,但是藉由一次次的作業,除了學會機動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外,在組織能力方面也能藉此提升,也能研究其中和所學的相關聯性,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因為不一定程式跑出來的結果是對的,需要一點時間去修正,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藉由相互討論,同學間交換心得,更能發現原本未發現的問題所在,不但對自己或對他人,都能得到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