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作業13

1. 試設計一組複式齒輪,使其轉速比為125(請說明思考步驟及結果)。




  複式齒輪和單式齒輪不同的地方在於,單式齒輪每一軸均只有一齒輪,而複式齒輪中則是至少有一轉軸連結多個齒輪,其優點有:在複式機構下,可得到相當大的減速比,且僅需成對相應,故在同一齒列中,可以變化齒型,以達到不同的需求。此外,也可以減小體積,節省相當的空間




 現在我們要設計一組複式齒輪,轉速比為125




(1) 首先我們必須從最簡單的結構開始考慮,因為每組的轉速比需要盡量維持在
10以內,將125開平方


>> vr=125;



>> sqrt(vr)
ans =
11.1803



其值為11.1803,比10還要大,所以僅用兩個組合還稍微不夠



若是將125開立方


>> vr^(1/3)
ans =
5





其值比10小很多,故使用三個齒輪的組合




(2) 因為5恰巧為整數,所以可以直接任選小齒輪的齒數來做組合



當選用14為最小齒輪齒數(此為壓力角25度時,可以防止內切的最小齒數),

所對應的大齒輪分別為70、70、70(皆為整數)



其齒數序為14:84,14:84,14:70,即為所求。




(3) 若設徑節為8壓力角為25


利用draw_gear.m來繪製齒輪組的外型,結果如下


>> [coords]=draw_gear(8,14,25,0,360,0,0);
>> [coords]=draw_gear(8,70,25,180/70,360,10.5/2,0);
>> [coords]=draw_gear(8,14,25,0,360,10.5/2,0);
>> [coords]=draw_gear(8,70,25,180/70,360,10.5,0);
>> [coords]=draw_gear(8,14,25,0,360,10.5,0);
>> [coords]=draw_gear(8,70,25,180/70,360,10.5*3/2,0);




















註:大齒輪重疊部分是有前後關係,但是我無法把其遮蓋部分以虛線表示,故在此註明





2. 請指出本學期中你自己最感得意的一次作業(請說明其原因,且該作業必須在自己的部落格內)。


  本學期中一共有13個作業,其中我有4個得到了滿分,還頗高興的,因為一開始對matlab真的很不在行,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尤其是第五週作業

,光是那個手就花了我大概大半功夫去畫出形狀來,所以能得到肯定真的很開心



  而其中收穫最大的應該是第九週作業了吧,我還記得當初好像是網路上講義有問題,所以我大概花了一點時間去了解程式的意義,並修正它,然後為了比較各種情況,比如說是分支型還是閉合型以及驅動桿的不同等,對於其運動狀態尤其是極限角的影響,想要更加去了解,所以我特別截了很多的圖,並且製作影像,希望藉由圖及動畫的輔助,讓大家能夠搭配著看,更能了解文字敘述的內容



  雖然花了不少時間去編排整個佈局,但是藉由一次次的作業,除了學會機動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外,在組織能力方面也能藉此提升,也能研究其中和所學的相關聯性,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因為不一定程式跑出來的結果是對的,需要一點時間去修正,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藉由相互討論,同學間交換心得,更能發現原本未發現的問題所在,不但對自己或對他人,都能得到很大的收穫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一些進階的應用

B94611028 李儀珊

上了一學期的機動學
學會了大部分基本原理後
我們可以試著去閱讀理解一些目前其在科技上的應用及研究
以增加自己的知識並學以致用

下面這個網址是由虎尾科技大學機械與機電研究所做的研究
凸輪控制系行星齒輪系

http://www.mscsoftware.com.tw/training_support/support/VPD_2005/final-stru3.pdf

這個機構是將凸輪及行星齒輪系兩個機械元件組合起來,
目前最主要的應用在影片的驅動上,
具有產生大範圍的便轉速輸出運動,具長時間的停留,
及較小加速度的間歇運動等特性

在這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運用最適合的公差合成
本研究中將運用最適當的公差合成和研磨凸輪槽、凸輪槽改良成錐形槽、使用高等級齒輪讓接觸面更平滑,
最後對系統做動平衡以降低因旋轉而造成之動搖力的方法,
使凸輪控制式行星齒輪系有良好的動態特性與傳動精度,降低因加工而產生的振動誤差,
並以 CATIA 繪出實體模型,以 ADAMS 模擬進行動態特性分析,之後做出實體驗證其可行性。


另外下面這篇文章是
SIEMENSS7-200在小型半自動車床上模擬電子凸輪的應用(簡)

http://www.cechinamag.com/Article/html/2007-05/2007531020735.htm
我們可以看到將傳統機械凸輪利用現今最先進的電子技術改進後
可以改善許多舊有機械所有的缺點,如噪音、易磨損等等
如此一來機械儀器的使用壽命能得以延長,使用起來也比之前更方便!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減少齒隙的方法

B94611028 李儀珊


減少齒隙的方法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

靜態方法是指在調整齒輪組的齒隙後,齒輪位置固定的方法

動態方法是指為消除齒隙而對齒輪施加作用力,使齒輪保持在無齒隙狀態下運轉



(1) 靜態方法

根據對齒輪做調整固定和對中心距做調整固定兩種方法的有無可以有四種組合



I對齒輪和中心距離不做調整,在中心距離固定的條件下製造出可以達到最小程度齒隙的齒輪



II在固定中心距離下讓齒輪咬合後,在將齒輪的齒隙條小然後再將齒輪固定

 調整齒輪齒隙的方法有下列三種

1將兩片相同的齒輪重疊後,讓其中的一片沿迴轉方向錯開,將齒隙填滿後固定此兩片齒輪

2將兩片相同代有螺旋角的齒輪,如螺旋齒輪等相互重疊後,將其中的一個沿軸向移動,

將齒隙填滿後固定兩片齒輪



(圖一)












III不調整齒輪,而在中心距離可以調整的構造中,將齒隙調整到需要的程度後,

再將中心距離固定的方法

調整中心距離的方法有下列兩種

1平行移動方式

將齒輪研中心距離減少的方向平行移動,調整到需要的齒隙後,再將中心距離固定

2旋轉移動方式

利用與齒輪不同心之偏心懸臂機構,以偏心的懸臂為中心旋轉齒輪,調整到需要的齒隙後,

再將懸臂位置固定



受偏心量大小的影響,旋轉移動的方式的構造會有不同



(圖二)














IV這是調整齒輪與調整中心距離同時並用的方法,由於單項調整就足以因應,

所以同時並用的方法幾乎不被採用



(2) 動態方法

這種強制去除齒隙的方法,基本上與(1)中所述的調整.固定方式相同。

強制實施(1)方式的調整,即是所謂(2)動態方式,這種方式,分為調整齒輪強制去除齒隙和

調整中心距離去除齒隙的兩種方法



I調整齒輪強制去除齒隙的方法

這種方法是在圖一所示方法II情況下,利用彈簧等的力量,將齒隙強制去除的方法



II調整中心距離強制去除齒隙的方法

這種方法是在圖二所示方法III的情況下,利用彈簧等的力量,強制去除齒隙的方法

這種彈簧等強制力F的大小,需要大於加諸齒的力F1和摩擦力F2的和



F>F1+F2



強制力F太小的話,無法達到除去齒隙的目的,相反地,如果太大的話,齒輪的預壓會過大,

對於齒輪 的磨耗及壽命會有不良的影響,在使用強制方法除去齒隙時,必須連同預壓一併列入

齒輪的設計計算中





(3) 雙導程蝸桿副

使用雙導程蝸桿是減少齒隙的方法之一,例如滾齒機的Master worm等,用在精度要求高的地方



下圖為雙導程蝸輪組的示意圖
















雙導程蝸輪蝸桿的左面節距PL和右齒面節距PR不相等



上圖之例為PR>PL



與之咬合的蝸輪,是用與雙導程蝸桿同樣,左右齒面的節距分別為PL、PR之滾齒刀切削出來的



在上圖的情況下,由於蝸桿的齒厚由左到右逐漸變厚,所以將蝸桿沿軸方向左右移動調整,

即可得到所要求的齒隙

幾個連桿組的應用模擬圖

B94611028 李儀珊

這些是我逛網頁偶然發現的
主要是一些連桿組的運用的動畫模擬
希望對大家會有幫助


卡片,紙張等薄物之供給裝置
















從圖中可以看到藉由左邊綠色圓圈的上下運動來帶動其他的連桿運作
可將左上方的紙張或卡片等一張張的取下


在2處近似停留的連桿機構動畫


















由圖片可以明顯的看到,左側的桿為驅動桿以逆時針方向運轉帶動,
藉由中間支撐的桿傳動,可使右邊之連桿轉動時在其中2處呈現停留狀態


直線運輸


藉由下方驅動軸的帶動運轉牽動平台的運動,注意到平台皆是作平移運動並不會產生旋轉傾斜
如此可以能規律地推動物體前進















機器腳
















上圖的機器腳是由下面的六連桿裝置所運作
http://www.mes.musashi-tech.ac.jp/edu/kikogaku/6setu.html

此圖是以成人男性的腿部的長度做為參考,進行人的腿部的大腿部,小腿部及踝的運動模擬的平面6連桿機構.
圖中的紅桿是驅動桿以順時針迴轉帶動,由白色的原點可清楚的看出膝部與足部的運動軌跡

齒輪的運作模擬及製程影片

B94611028 李儀珊

最近這幾次的上課主要是介紹齒輪
齒輪的種類眾多,且其功用大不相同,應用廣泛
之前在上課的時候,僅看課本上的平面圖,較難去想像齒輪其運轉的詳細情況,
所以這幾天上網搜尋是否有模擬動畫圖可以作為了解的輔助工具

以下是日本一家齒輪製造公司KHK所製作的Flash動畫
以汽車為例,說明內部各種齒輪的運轉情況,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http://www.khkgears.co.jp/gear_technology/sample_gears/gear_sample.html




















此外這是同一家公司所製作的標準齒輪的製作過程影片


裡面介紹各類齒輪的生產線製程
從之中可以看到各種精密的加工及檢測儀器以及各種切削技術
我覺得拍的非常棒,提供給大家參考
http://www.khkgears.co.jp/tw/gear_technology/virtual_tours/make_gears.wmv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作業12


5/31日曾全程來上課。


一組標準全齒輪齒輪之徑節為8(亦可使用自設值),
齒數分別為30T與48T,其工作壓力角為20度(可為14.5或25度,自選)。


•試求其接觸線長度,與接觸比。

利用contact_ratio.m計算

>>[c_ratio, c_length,ad,pc,pb,d2,d3,ag]=contact_ratio(8,30,48,[20 14.5 25]')

c_ratio =

1.7005
2.0308
1.5028
c_length =

0.6275
0.7721
0.5349


ad =

0.1250

pc =

0.3927

pb =

0.3690
0.3802
0.3559

d2 =

  3.7500

d3 =

6

ag =

10.4850 9.9211 20.4061
12.6898 11.6797 24.3695
9.1921 8.8419 18.0340
6.5532 6.2007 12.7538
7.9311 7.2998 15.2309
5.7450 5.5262 11.2712


結果如下:
壓力角 / 接觸線長度 / 接觸比
20度 / 0.6275 / 1.7005
14.5度 / 0.7721 / 2.0308
25度 / 0.5349 / 1.5028


其接觸比皆大於1.2,其接觸比愈大,表示各對齒牙所承受的負荷較輕,力量之傳遞也愈為均勻



•兩齒輪之節圓、基圓直徑各為如何?請列式計算其結果。

節圓直徑d=n/pd
(Pd為齒輪的徑節,本題為8)
d2=30/8=3.75
d3=48/8=6


基圓直徑Db=d*cosθ
(θ為工作壓力角)
故Db2分別為
d2*cos20°=3.5238
d2*cos14.5°=3.6306
d2*cos25°=3.3987


Db3分別為
d3*cos20°=5.6381
d3*cos14.5°=5.8089
d3*cos25°=5.4378



contact_ratio之程式比較,其結果相同



•此組齒輪是否會產生干涉現象?試列式證明之。

根據公式9.47,測試干涉之條件為:

(N2²+2N2 x N3)sin²θ>= 4 + 4N3

代入其值,並與isinterf .m 做比較


壓力角=20°

30(30+2*48) sin²20°=442.176>4+4*48=196

>> isinterf(30,48,20)

ans =
0


壓力角=14.5°

30(30+2*48) sin²14.5°=236.969>4+4*48=196

>> isinterf(30,48,14.5)

ans =
0


壓力角=25°

30(30+2*48) sin²25°=675.13>4+4*48=196

>> isinterf(30,48,25)

ans =
0


故上述三種壓力工作角情況皆不會產生干涉



•可否利用draw_gear.m繪出其接合情形,並繪出其動畫效果。

若要利用draw_gear.m,需注意兩齒輪的嚙合情況,其中一個齒輪需轉一個角度才能正確接合,
本題角度為180/48

因此可以程式碼中稍作修改

coord1=rotate2D(coord,-i+st,x0,y0);

其中st為改變的角度由參數丟入,本題st=180/48

壓力角=20°

>> [coords]=draw_gear(8,30,20,0,360,0,0);
  [coords]=draw_gear(8,48,20,180/48,360,9.75/2,0);






















壓力角=14.5°

>>[coords]=draw_gear(8,30,14.5,0,360,0,0);
[coords]=draw_gear(8,48,14.5,180/48,360,9.75/2,0);






















壓力角=25°

>>[coords]=draw_gear(8,30,25,0,360,0,0);
[coords]=draw_gear(8,48,25,180/48,360,9.75/2,0);























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壓力角輸入下會有不同的齒型產生

接著與move2_gear.m之起始情況做比較,結果相符

並且利用move2_gear.m製作動畫



壓力角=20°

>>move2_gear(8,30,48,20,10)


















壓力角=14.5°

>>move2_gear(8,30,48,14.5,10)



















壓力角=25°

>>move2_gear(8,30,48,14.5,10)















註:仔細觀察本題之動畫中48T之齒輪,會發現似乎缺了一角,但比對起始圖會發現圖是完整的,
所以我想應該是與跑動畫時的所使用的擦拭模式有關,不知道是否正確